海大80后教授登上央视,分享南极科考经历!在科研探索的路上为青春注解-凯发k8官方旗舰厅

2023-05-04 22:1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7315)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青春到底该是什么模样?青年要拥有怎样的底色?5月4日,央视播出《奔跑的青春——2023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邀请各行各业代表讲述青春故事,分享对于奔跑的青春的理解。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刘阳教授作为高校教师代表,也是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名队员,讲述了踏着老一辈海大人的足迹,接过海洋水产科研的接力棒,矢志不渝地投身海洋科研的故事,用实际行动为海大人的青春注解。

青春注解

分享南极之行诠释科研精神

5月4日20:00,本期特别节目在cctv-1、cctv-3、cctv-15等平台播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刘阳教授以青春接力人的身份,讲述了团队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的故事,为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刘阳而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代表,站在央视舞台分享科考经历,可谓一次诠释科研的机会。他希望借助分享南极科考经历,诠释对于奔跑的青春的理解,激励青年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

“今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前辈们的感召下,投身南极科考,不畏艰难,接续奋斗。”刘阳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80后,一直跟水产研究打交道。在他看来,自己也是循着前辈的足迹,进行一场青春的竭力。记者了解到,2019年,刘阳接到了国家科考任务,登上我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参与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完成了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填补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对于从事水产科研的人,尤其从事海洋科研的人来说,南极科考是很多人的梦想。刘阳告诉记者,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启了海大人与南极科考之间的缘分。我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刘阳就是团队当中的一员。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科研传承,是一场青春的接力赛,在青春的路上永远在探索未知。

历历在目

摸清千米水深海洋生物分布

一晃四年过去了,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首航,同时也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模式。刘阳介绍,团队承担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任务,也就是水深1000米左右的鱼类调查。出发前除了心潮澎湃,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在此之前,我国对于1000米水深的鱼类调查甚少,尚未摸清楚在该深度下的鱼类分布。

怀着对于大洋深处的好奇,结束了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刘阳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直接乘坐飞机奔赴澳大利亚,随队在霍巴特港口等待时机,穿过海况恶劣的魔鬼西风带,正式开启人生第一次南极科考。刘阳说,团队是在科考船后甲板作业,当“雪龙”号驶入南大洋调查海域,天气阴沉,刮着风雪,打在脸上生疼。众人面对恶劣的海况,顶着风雪也要完成任务,丝毫不敢大意。

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水产研究的人,一想到距离海面1000多米的生物呈现眼前,满心都是一股兴奋劲儿。刘阳告诉记者,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时,每个站位调查要至少三小时,一小时下网、一小时拖网、一小时起网。众人执行任务时分工合作,但绞车操作员的视线很难覆盖船下,对下网、收网工作带来安全考验。为了保障团队科研人身安全,指挥拖网作业的工作就落在他身上。站在后甲板上,目之所及都是冰雪,刘阳的心里也忐忑,可看到一网网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属于科研人的热血在冰天雪地中沸腾。庆幸的是,本次科考不但实现了科研零事故,更捕捞到众多未见过的海洋生物,为后续科研提供了宝贵的样品。

乘风破浪

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永远青春

从事水产领域研究的13年,刘阳一直在跟海洋打交道,主要从事遥感和gis技术在海洋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区划管理、渔业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多次赴远洋与极地科考。简而言之,把遥感技术用于水产资源研究,借助强大的卫星数据扫描功能,几分钟便能完成海洋环境的扫描,为渔业调查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手段。凭借过硬的科研能力和对海洋的热爱,刘阳在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等担任重要职务,并成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库成员。

“每一次出海、每一份坚持,乘风破浪的青春永远在探索未知,永远在赶超突破,永远在路上。”五四青年节之际,刘阳分享对于青春的理解:“热情洋溢的笑脸,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就是青春最美的色彩。”在他看来,前者是面对困难要保持乐观心态,后者是要有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希望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砥砺前行。截至目前,刘阳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顶尖国际杂志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