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文物这本书,要反复阅读——山大博物馆(青岛)周末对外开放 肖贵田副馆长谈如何真正了解博物馆-凯发k8官方旗舰厅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署名除外)
“文物,就像一本书一样,需要重复地翻阅;博物馆应该可以成为社会公众终生学习的地方,除了发掘本身文物的魅力外,还要去了解它,感受它,熟悉它”。
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青岛校区博物馆负责人肖贵田先生,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专访了多家博物馆的负责人或创始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对于“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这句话,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山大博物馆(青岛)于今年五一前打开了学校大门,向公众开放,展示齐鲁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业博物馆担当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们走入文博世界,搭乘时光的航船,驶入未来的彼岸……
“鼎”承古今
展示百年学府与青岛渊源
从山东大学11号线下来,走了20多分钟才抵达学校,进入学校,又走过了长长的振声苑,才抵达博物馆。
春末夏初,适宜的空气里散发着大海的味道。远远地,看到了风格独特的博物馆建筑:形体由“鼎”字变换而来,取“鼎承古今”之意。 它的设计是有来历的。
《孙子兵法》,因《狂飙》的播出一度热卖。这部书的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就在山大博物馆(青岛)的建筑上,半岛全媒体记者再次看到了《孙子兵法》竹简上的原版文字,再将青铜文化融入其中,搭配白色的墙体和独特的外形,凸显出考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东西方向打造为一条包含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轴,暗合“乾”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象形。
高高的台阶上,研究生志愿者王哲将记者引入大厅,迎面就可以看到,《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光绪皇帝的朱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并发”的批复,开启了一座大学的百年里程。
“同学们,这封奏折你们都不陌生吧,是不是录取通知书里能看到?”一位讲解员正在给十几位校内大一学生讲解,学生们频频点头。
42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百年学府——山东大学校史展》《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精致考古——唐仲英基金捐赠项目成果展》三个常设展览。还有约5000平方米橱窗式的科技考古及文物保护实验室,是这座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
行走在博物馆的大厅里,畅游在时光的隧道中。百年学府,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造就了青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师云集的辉煌。
山东大学与青岛渊源深厚,早在1924年8月,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和地方士绅在青岛创设私立青岛大学。1928年,“五三惨案”爆发后,省政府机关暂时迁往泰安,省立山东大学停办。8月,国立山东大学的筹备正式开启。1929年5月,蔡元培深为青岛及大学的优美环境所吸引,“青岛之地势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的建议,将校址迁往青岛,筹办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杨振声宣誓就职,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为了广揽英才,杨振声破门户之门,不拘一格降人才。甚至到上海,用“先尝后买”的方式吸引了闻一多和梁实秋的到来。1932年,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大,赵太侔任校长,同样吸引了大批学者。除了闻、梁二人外,还有老舍、沈从文、冯沅君、陆侃如等文学大家,以及黄际遇、王普、汤腾汉、曾省、童第周等数理化、生物名家。至1934年,全校教师达136人,其中教授51人。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章太炎、蔡元培、竺可桢、胡适、陈寅恪、罗常培、顾颉刚等学界大师来校讲学。可以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人才济济,众星闪耀,这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
展厅里,还还原了酒中八仙在顺兴楼小聚的场景:酒桌上,放着两坛花雕酒,周围或坐或站着八位国立青大的教授讲师们。主位上,校长杨振声双手端起酒杯敬酒,两旁闻一多和梁实秋等人坐着边喝边聊,闻一多的身后,是他推荐进入国立青大的讲师方令孺,也是在场的唯一女性。酒席间,大家随性自在,痛快畅饮,“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多年之后,回忆当时的场景,梁实秋曾说:“当年纵酒,哪里算得是勇,是狂。”
百余年来,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薪火相传,名师闪耀,拥有深厚底蕴的校史展吸引了广大师生和国内外来访的游客,青岛校区博物馆校史展主要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并增加了一些实物及展柜。
乘坐电梯抵达四楼展厅,是《文韵齐鲁》《精致考古》展厅,考古展厅文物展馆是山大博物馆的特色展馆,工作人员王昭力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展馆百分之九十五的文物都来自山大考古专业师生考古发掘成果。山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自1972年建立以来,文物开始源源不断地发掘面世入藏库中,多达六次田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邿国迷踪
28年前的70多个日日夜夜
清晨,像往常一样,走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校园大门,来到博物馆,检查文物是否安然,展示效果如何,展陈设施是否完好,公众服务流程是否完善。
一套流程下来,终于舒了口气,这就是肖贵田副馆长的日常工作。
闲暇时间,他会来到文韵齐鲁的展厅,站在“邿(shi)国迷踪”展厅,他感慨万千,因为那里曾经有他忙碌而激动的身影。
2000年三峡发掘照片(受访者提供)
1995年的春天,22岁的山东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大三学生肖贵田,接到了田野考古发掘的实习任务,“我的运气还算不错,第一次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就撞上了一个‘大发现’,这就是‘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贵族墓地’的发掘”。
时间回到1975年。在这之前,埋藏了2500多的文明一直沉睡在地下,直到1975年秋季,北黄崖村一名村民带着镰刀游过了村南的水库,到仙人台上砍树枝的时候,碰到了地面,一声清脆的金属声,三角腿铜香炉等10余件青铜器和陶器,陆续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村民带着器物进京,经过中国历史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鉴定,这是周代的文物。20余载的时光里,济南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都没有太大的发现,直到1995年,山东大学的老师们将实习的地点选择在仙人台。
仙人台遗址(资料图片)
仙人台的名字,恍若童话里的仙境,让肖贵田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是年3月5日,在老师任相宏、方辉、崔大庸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仙人台遗址所在的北黄崖村。“那天登上衰颓的仙人台,我没有什么预感。虽然已经读到了它的沧桑和失落,但却没有嗅到脚底下迷途国王的声息。不过,国王出场的戏幕已经拉开”。
一次次惊喜,让现场的考古人员激动万分。青铜器露头了!“第一次见到了原汁原味的铜锈。青绿的颜色,集结在近三千年的铜器上,是那么的鲜亮、润泽,与‘古老’竟然结合得天衣无缝!”7年后的2002年,肖贵田将当时考古的细节写成了《邂逅迷失的王侯——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发掘侧记》一文发表在《收藏》杂志上。字里行间,细致地描写了考古现场和考古工作人员兴奋激动的心情。
尤其是m6墓室出土的圆形青铜大鼎,身高71厘米、口径77厘米。“这件大鼎的立耳第一次露出的刹那,在场的发掘人员顿时都屏住了呼吸,这么肥硕、宽大的耳朵,该是多大的鼎呀!果然,在取器物的时候,动用了四个壮劳力才将这件带着泥土的大鼎抬了回去。我还参加了后来的青铜器修复工作,好奇心强烈的我们将一只从大鼎上残断下来的鼎耳过了过称,足足18斤重!自从青铜大鼎出现以后,人们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工地上的气氛也活跃了许多,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1992年解放阁游览照片(受访者提供)
多次采访考古人员,发现发掘文物犹如心灵旅程,能够让他们忘却了时间,他们沉浸在安静的世界里,享受着与文物初次见面、交流的过程。“我们老想着,下面肯定还藏着器物,考古的过程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会让人上瘾”,肖副馆长说。
晚上,他们在墓坑上方架起帐篷,至今仍记起“师生们在帐篷里边守夜边啃烧鸡腿边发掘的情景,更记得在取出m3、m6坑内文物时,天刮大风,同学调侃了些杀鸡宰鱼祭墓的话,第二天就有鸡、鱼盛在学生菜碗里的事情”。因为老师们深知发掘工地上的辛苦,对学生格外关心和体贴,也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于是,上、下工地路上的歌声逐渐响起,同学们唱起了王洛宾的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山野僻乡,唱出了许多的凄凉和旷美。
那次考古,仙人台6座周代墓葬共出土器物320件(套),其中青铜礼器80件,铜、石乐器53件,玉石礼器20余件,铜兵器57件。“邿”是周代一个诸侯小国,公元前560年,被鲁国吞并,邿国国小势微,在古文献里鲜有记载。仙人台这批铜器的出土,可以证史、补史,甚至可以纠正文献记载的谬误。长清仙人台周代墓地的发掘因此被考古界评为当年度(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后来,多次参加考古发掘,但最让肖贵田副馆长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一年,仙人台山水边的70多个日日夜夜。
带队老师方辉就是如今的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2018年,肖贵田从山东博物馆引进到山东大学博物馆任副馆长,全面负责青岛校区博物馆的展览施工、布展、开馆等工作。师生重聚在山大博物馆里,继续携手为文博考古事业而奉献。
对外开放
文物像书一样,要经常读
“博物馆应该能成为社会公众终生学习的地方,除了本身文物的魅力需要不断发掘以外,还需要我们观众一遍一遍地去熟悉它”,肖副馆长说,为满足社会公众参观博物馆展览的需求,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暂定周末面向社会观众定时段开放,自4月18日开通网上预约系统,游客可以通过山东大学博物馆公众号“青岛之馆-参观预约”进行“个人”参观和“团体”参观预约。“开放后每天能有700到800人预约参观”,王哲说。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馆落成于2016年8月,建筑面积4.08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9000余平方米,是全国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包括展厅、库房、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办公室、教室、停车场等功能空间。该馆2020年10月面向在校师生试运行开放,2021年5月15日正式开放。
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包含了建设者和筹建者们几年的心血。
回想建馆的过程,肖副馆长感慨万千。“我于2018年开始,参与了博物馆布展的全过程,博物馆建设跟普通装修不一样,博物馆就是一个博字,涉及到的内容很多,需要考虑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可以说我们是边做方案边施工边提升”。
那是一段不眠不休的日子,每天十几个单位,要协调配合,原计划2020年5月份国际博物馆日前完成,因为疫情暴发,施工队不能出入学校,所以工期后延。而这也给了室内整理喘息的机会。“博物馆的布展工作一直没有停,上版的文字需经过细致打磨,准确精致,我们要保证博物馆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来源,每一个观点都有依据。还有雕塑的服饰、发辫,哪怕最简单的动作都要与时代符合,因为要知道,博物馆开放后,会有成千上万双眼睛来看”,肖副馆长举例子说,当时在做孔子讲学雕塑时,设计方找的是孔子晚年盘坐的姿势,“但是在春秋时代孔子讲学是不可能盘坐的,以跪坐姿势为主,盘坐不符合当时的礼仪。我们复原场景,都会考究当时的风俗风貌,可以说,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可以给你们讲出这么做的缘由”。
终于,2021年5月15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馆正式开放。那天,宾朋满至,国家文物局、高校、各行各业,90多家单位300多人齐聚博物馆大厅,举办了盛大的开馆典礼。典礼结束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深深舒了一口气,这天晚上,虽然激动难眠,却是不同的心境。
不过,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成为他们新的挑战。
从几名工作人员到十几名工作人员,博物馆的队伍正在扩大,却远远不够,“我们的讲解人员明显不够”。为此,博物馆通过选拔招募了30多名校内志愿者,进馆讲解,但由于学生还要上课,无法保证工作时间,“我们也正在招募社会志愿者,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包括退休人员可以加入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的队伍,一起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服务”。
“早在建馆之初,我们就有回馈社会的想法,因为博物馆的建筑是青岛政府出资帮忙修建的,所以我们也有服务地方的战略,博物馆已经打开了大门,游客可以在周末通过预约的形式,进入山大,进入博物馆参观”。
珍品丰富的大学博物馆无疑是一座宝藏,其功能已不单单局限于高校教研。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投入使用后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肖副馆长说,除了展陈的以外,博物馆还通过各种活动,最大化地开发博物馆的功能。“首先是举办一系列的讲解大赛,让参与者们抽出一件文物进行研究,通过讲解的方式传递给游客;另外还会举办一些线上讲座,以后面向社会开放收听收看;再就是开发研学课程,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大家了解文物,特别是中小学,带他们到大海边的考古工地,到文物出土的地方去体验考古现场。”
在肖副馆长看来,博物馆是一个平台,看展是一种方式,不同的活动会让观众有更深的体会。“文物其实像一本书一样,可能开始比较陌生,需要重复地翻阅和阅读,很难通过一件文物就能了解整个历史,看一遍博物馆就能真正了解博物馆的特色。博物馆应该能成为社会公众终生学习的地方,除了文物的魅力需要不断发掘以外,还需要我们观众一遍一遍地去熟悉它。可能初看某时段的文物造型并不是特别优美,等你看多了以后就会发现它的艺术性很高,特别是南北朝时代的文物,越看越具有艺术性,跟这段时间历史的繁荣有关联,所以文物像书一样,要经常地去翻它。”
“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
山东大学博物馆见证了山东大学在人文科学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在自然科学上的博大精深,见证了一所百年老校向世界一流名校攀越的征程。作为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正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功能,积极加强文化辐射,让更多的人了解山大,了解山东,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