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芋头“重生”记-凯发k8官方旗舰厅

2023-03-03 20:2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72096)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杨延杰教授和林多教授一起讨论培育芋苗的细节。

  3月2日,青岛市即墨区南邱家白庙村的一处温暖的大棚里郁郁葱葱,3万余棵芋头苗长势旺盛,达到了可以移栽入田的标准。几位专家带着学生在这里下地观察研究,采集数据,看着挖出的芋苗根系的长势健壮,大家喜上眉梢。

 杨延杰教授和一旁的研究生看着挖出的芋苗根系的长势健壮,喜上眉梢。

  据介绍,青岛白庙芋头有650余年种植历史,独特的地域水土环境造就了白庙芋头独特口感,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泉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壤土质,让白庙村种出的芋头个大肉白、品质细嫩、软糯香滑,极富盛名,古代曾是皇家贡品,放到现在白庙芋头每斤价格能卖到15~20元,远超市场上的普通芋头。但近几十年来,当地农民连年的传统种植,加上芋头种植连作特性,和不恰当的培育方法,给当地的芋种和土壤都带来了破坏,近些年来白庙芋头种植病死率高,产量降低,种植面积急剧减少,2012年当地还有6000亩的种植面积,2019年种植面积却已不足2000亩。

  芋苗大棚内贴着白庙芋头的展示板。

孙云德和杨延杰教授带来的青农大研究生交流芋苗生长情况。

  2019年,山东省科技特派员、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队一行9人来了白庙,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杨延杰教授牵头,与该学院陈宁副教授、林多教授一起,“卷起袖子”在这里搞起了研究和实验。

一名工人在芋苗大棚内劳作。

  2021年,他们和山东科技特派员孙云德一起在南邱家白庙村成立了驻村专家工作站1个,研发了一系列技术助力白庙芋头“起死回生”。一是抗连作技术,改良被破坏的土壤,用以降低死苗率;二是水肥一体技术,可以节肥增产;三是,一改传统的芋头球苗直接播种,而采用育苗抑菌栽培,无害移栽入田的技术,提高光热资源利用,加长近2个月的生长期,可增产20%;四是采用大棚温室栽培,增产50%,并尝试实现周年供应。

 孙云德查看催芽室里芋头的出芽情况。

  芋苗大棚内配备了催芽室。

  研究有了成果,推广却也不容易。据孙云德介绍,刚开始跟当地农户交流相关技术时,经常“碰一鼻子灰”,有人说:“种芋头都是同块地,种一年歇两年,怎么可能连作。”也有人说:“没听说过种芋头是栽苗的,我们世世代代种芋头都是芋头球直接种下地。”

一改传统的芋头球苗直接播种,而采用育苗抑菌栽培无害移栽入田的技术。目前棚里的芋苗已达到移栽的标准。

  农户一时不接受,他们就决定自己干。在当时即墨区下派第一书记张益睿的支持帮助下,青农大乡村振兴服务队的成员和孙云德在在白庙搭建了两个一亩左右芋苗大棚,也是全国首个配备催芽室的芋苗大棚。一边继续研究一边摸索着种植起芋头来。2019年的青岛市科技局民生计划科技项目支持经费50万元,进行芋头产业技术攻关。

  近两年,用新技术培育的白庙芋头开始有了收获,采用抗病和秧苗移栽技术的芋头田,亩产超6000斤,每亩可带来约20000元的收入。他们新的种植技术也因“眼见为实”开始获得当地农民的信任。而曾贫困的白庙村也在政府各方面的大力帮扶下摘掉了“帽子”。据悉,随着白庙芋头种植面积回升,2022年白庙芋头的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产值超过八千万,已经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白庙芋头不仅成为青岛、即墨各大饭店的招牌菜肴,而且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日本、美国等市场,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杨延杰教授在棚内查看芋苗长势。

  近日来,两个大棚约七八万株芋苗长势喜人,杨延杰教授表示,将带领服务队的同仁,继续攻克更多芋头种植技术难题,希望让白庙芋头给村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在全年都能品尝到白庙芋头的软糯香滑。

 改良后的沙壤。

  杨延杰教授每一到两周都要赶来芋苗棚中调研。

  育苗大棚内的芋苗,根系发达,色白健康无病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