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的战时旗舰,为何能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凯发k8官方旗舰厅
原标题:观史|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的战时旗舰,为何能入选五大考古新发现
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中,威海靖远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位列其中
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的战时旗舰
□ 本报记者 卢昱
3月1日,在2022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上,公布了该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威海靖远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位列其中。
据悉,为探明威海湾甲午沉舰现况,2022年8月-10月下旬,省水下考古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地方文博机构开展了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这次完成抽沙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其中在沉舰舯布设10米×20米的探沟1条,艏和艉各布设10米×10米探沟1条。此次发掘确定了沉舰锅炉舱、艏弹药舱、艉弹药舱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舰残骸的整体情况。
本次发掘共出水各类文物201件,以铜制品最多,铁制品和木制品多为船体构件,皮革制品多为鞋垫、胶垫。出水的弹药、瓷质洗涮盆、锅炉耐火砖、舷窗框等文物与其孪生姊妹舰致远舰遗址一致,其中两箱完整的哈乞开司37毫米炮弹亦为国内首次发现。本次还发现了4枚电发火管,据记载,北洋海军只有致远、靖远装备了使用电发火管的电控火炮齐射系统;发现210毫米克虏伯炮弹1枚,是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发现口径最大的炮弹。
通过以上关键出水文物,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可基本确认其为北洋海军靖远舰。这艘在刘公岛畔含恨折戟的战舰,逐渐露出了真容。
德制炮管,用了英制炮架
1885年10月,驻英公使曾纪泽与阿姆斯特朗公司商定合同,共订造2艘致远级军舰,后来被李鸿章分别命名为致远、靖远,英文名称chih yuen、ching yuen,总价364110英镑,第一笔造价九万五千英镑随后从国内通过汇丰银行汇出。应曾纪泽要求,福州船政派出了技术人员黄戴、张启正等前往英国监造。
据海军史研究专家陈悦介绍,不同于英式风格浓郁的舰体,靖远和姊妹舰致远的武备系统掺杂了很多特殊的设计,背后有一个绕不开的人——李鸿章。早在订造新式巡洋舰伊始,李鸿章就反复强调,军舰可以分别在英、德两国建造,但武器尤其是主炮的型号必须归于统一,必须使用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这种做法对于弹药、零件供应的标准化的确是大有好处的。甲午战前北洋舰队供应混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火炮的型号、口径五花八门。
依据李鸿章的指示,靖远舰的主炮和在德国订造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一样,采用了北洋海军大量装备的德国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径后膛钢箍套炮,每舰装备3门,分首尾布置。
比较另类的设计是,靖远舰装备的210毫米火炮,采用了德制炮管,却用了英制炮架。该炮架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属于带有制退复进机的最新设计,射速为2.5分钟1发,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克虏伯架退炮。每门炮备弹50发,均为弹药分装式。
根据此次水下考古文物可知,靖远舰所载5门大口径火炮可以用特殊的电发装置实现齐射,由司令塔控制。当时英国在造出埃斯美拉达等一系列新式巡洋舰后,重新领悟到军舰两侧火力的价值,对原有的船头对敌战术进行了探索性的修正,之后英式铁甲舰在继续拥有船头大炮的同时,舰两侧开始装备大量中小口径火炮,古老的纵队战术回归了。
当年,靖远和致远是被誉为“英厂杰构”的新式穹甲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柱间长(首尾立柱间的长度)250英尺,全长267英尺。俯视军舰,舰首尖削,向后线型逐渐舒缓,舰尾呈椭圆形。两艘军舰采用首尾楼船型,外观修长优美。作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高的大型军舰,两艘军舰的动力系统由4台圆式燃煤锅炉和2座卧式三胀往复蒸汽机组成,双轴推进,功率5500匹马力,航速18节。为获得更高的航速,设计者还在两艘军舰上引入了先进的强压通风设计。
除了优美的首尾楼船型外,靖远舰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双桅、单烟囱。两根钢质的桅杆上,各设有一个战斗桅盘。前桅之前,在首楼甲板上设有一座装甲司令塔,塔壁厚度3英寸,司令塔内装备了水压舵轮等操舰、指挥设施,军官在此可以通过传话筒向舰上各部门发出命令,司令塔上方是露天的罗经舰桥,即飞桥,安装有罗经、车钟等设施,飞桥两翼装有左红右绿的航行灯。
另外,靖远、致远舰内的照明由150盏电灯提供,这些电灯遍布从舱面的主炮塔到装甲甲板下的轮机舱的各个舱室。舰上还设有两盏照度达25000烛光的探照灯,用于夜间的海面照射、搜索。这两盏探照灯曾被安装在桅盘里,如此一来桅盘内显得过于拥挤,后来,便把探照灯挪至军舰前部飞桥的两翼。
金门岛,两旗舰正式归队
“综合来看,靖远、致远舰尽管吨位较小,但船型、动力、防护、武备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属于当时非常先进的一型英式穹甲巡洋舰。”陈悦分析,其设计者本计划再增设2座耳台和相应的副炮,可惜由于吨位、经费等问题限制,被迫放弃。但英式巡洋舰的这种设计思路传承了下去,1892年,英国为日本建造吉野号穹甲巡洋舰时,这艘致远的直系子孙竟然采用了多达10座的耳台。设计者最初在靖远上未能彻底体现的思想,在吉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谁又能想到,这两级渊源极深的战舰,数年后会在血与火的战场相见,上演一幕惨烈的生死决斗呢?
1887年7月9日、23日,靖远、致远相继完工,并顺利通过航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负责到英国接舰的官兵由邓世昌、叶祖珪统领,分别接收致远、靖远舰。8月20日,靖远、致远舰在夹岸百姓的欢呼声中,缓缓驶离码头。22日下午5时,靖远、致远连同在英国亚罗船厂建造的左队一号大型鱼雷艇,一起抵达朴茨茅斯军港,随后两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也从德国赶来会合。
彼时,北洋舰队中的水兵,大都来自山东荣成、文登、蓬莱一带,这些海边长大的年轻人,入伍时仅需身家清白,认识自己的名字。但进入海军后,经过一年左右的强化训练,都将成为精通船艺、天文算术,能熟练操作船上的各种设备、武器,且能运用英文口令的合格水兵。
1887年12月10日,致远、靖远等五艘舰艇,经过长途跋涉,在汽笛长鸣中驶入台湾海峡,下午5时30分到达金门岛附近,岛上炮台鸣放礼炮致敬,以两艘定远级铁甲舰为首的北洋舰队主力各舰,全舰盛饰以欢迎这些远道归来的舰船。靖远、致远正式归队。
1894年春天,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相继出兵入朝,形势急转直下,两国最终发生冲突,爆发了甲午战争。9月17日,护送陆军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的北洋舰队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打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蒸汽铁甲舰队间的海战。
北洋舰队迅速从双纵队变阵为利于发挥舰首方向重炮威力的横阵,而作为舰队中仅有的两艘根据纵队作战思想设计的军舰,靖远舰则被布置在右翼,与来远舰编为小队;致远舰被置于阵形左翼,与经远舰编为一队。
当致远舰邓世昌抱着太阳犬沉入大海时,姊妹舰靖远舰管带叶祖珪艰苦指挥作战,与同队的德制装甲巡洋舰来远一起抗击着日舰,“水线为弹所伤,进水甚多”。此后,身负重伤的靖远与来远离开战场,驶至大鹿岛附近,背倚浅水灭火自救。
下午5时之后,两舰草草修理后重新返回战场,在大副刘冠雄建议下,叶祖珪下令在靖远的桅杆上升起指挥旗。从英国回国途中,这艘曾经担任过编队旗舰的军舰开始接替失去信号装置的定远指挥舰队,整队再战。
日本联合舰队因天色已晚,担心遭到中国鱼雷艇的夜间偷袭,另外考虑经过5小时酷烈战斗,弹药所剩无几,于是转舵向西南方,撤离战场。在这次空前的大海战中,尽管中国舰队不乏像邓世昌这样英勇的将士,但落后老化的军舰以及暴露出来的后勤、保养方面的问题,使得海战最终以损失惨重而落幕。
生命临终,随身带靖远小勺
丧失姊妹舰的靖远之后参加了刘公岛保卫战。当时,定远、镇远二舰先后受创失去战斗力,丁汝昌改在靖远上挂起提督旗,率领残存的各舰作战。
1895年2月9日,日军大小舰艇40余艘,全部驶近威海湾南口海面列队强攻。丁汝昌亲登靖远舰,驶近南口附近与敌拼战。中午前后,靖远舰被日军炮弹击中要害,露天甲板被击穿,炮弹穿越舰内后,军舰严重进水,“弁勇中弹者血肉横飞入海”。
叶祖珪和丁汝昌“意与船俱沉,乃被在船水手拥上小轮船”。军舰中弹后,由于及时关闭了水密门,靖远舰仍有一定浮力,呈现舰首埋入海中,舰尾翘出水面,舰体右倾的姿态。为免资敌,靖远舰于2月10日自爆沉没。北洋海军也于不久后全军覆没。
靖远舰实际是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战时旗舰。多年以后,清政府决定重建海军,原靖远舰管带叶祖珪受命担任新北洋水师的统领,在他的参与下,中国海军又迎来了一级阿姆斯特朗的穹甲巡洋舰——近代中国海军中吨位仅次于定远级的海天级巡洋舰。
1905年夏,叶祖珪在巡视沿海炮台及水雷营时,劳累过度又染伤寒,不幸在上海病逝,年仅53岁,“将吏皆哭失声,有越千里来送葬者”。陈悦说,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将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保留着一个习惯——随身带着一把银质小勺,勺柄的末端铭刻着一个圆形的徽章,上面用英文写着一艘中国穹甲巡洋舰的名字——大清帝国海军,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