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百年接力,重新起跑——从百年纺织史到文化新地标,纺织谷里的传承新方式-凯发k8官方旗舰厅

2023-04-02 16: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1934)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青岛文化新地标继续前行,探访纺织谷,跟随百年老建筑,感受穿插在时尚中的底蕴。一栋栋老厂房里,是几代纺织人的记忆。在青岛,纺织一度是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如今,旧址转型,成为城市新地标。专访青岛纺织博物馆和1902美术馆负责人,听他们讲述与纺织、与游客、与未来的故事与规划。

忆往昔 

百年纺织史,三代纺织情

纺织谷里,春意正浓。

春风吹皱了池水,孩童们拿着水枪,开心地玩闹着。一只三花猫,饮饱水后,在阳光下舒展开肥胖的身子。游人走走停停,选取角度拍摄留念。

一草一木,皆风景;一砖一瓦,皆风情。

第一站,步入青岛纺织博物馆,包豪斯风格建筑里,蕴藏着青岛的母亲工业。

机器的轰鸣声已经消逝,钟表让时光静止在当下的时刻。一位退休的纺织工程师,参观时评价了一句:“母亲,很好!”引起了馆长王雷的感慨,“只有纺织人,才知道‘母亲’二字的真正含义”。他说,青岛纺织人有10万大军,10个青岛人8个人和纺织有联系。这就是纺织在青岛的地位。

纺织博物馆里,纺织巨子有三人:隋石卿、周志俊与陈孟元。百年前的青岛,曾流传着关于陈孟元的一个段子:“东北沦陷后,陈孟元来青岛寻找商机,坐洋车逛马路,一路走一路问,这个厂是干啥的,车夫答棉纺厂,再问一家,又答棉纺厂,一连问了七八家,都是棉纺厂。陈孟元就下了决心,都是织布的,没有染布的,俺就开他个印染厂”。

可见,当年青岛的纺织业是何等的兴盛,“上青天”三足鼎立的纺织重镇已经形成。

1902美术馆坐落在纺织博物馆附近,“1902”代表着纺织的起点,那一年,一座工厂在大村河畔展露头角,青岛这座城市的纺织历史也正式开启了。

“青岛气候湿润劳力丰富,为纺纱之理想地。将来前途之发达可以预卜,故外洋输入纱减少,而华纱及本地产纱渐增为近数年来最著之现象”,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为青岛纺织业的起步、崛起提供了注解。加上靠近产棉区和煤炭产地,有丰富的劳动资源、水陆交通便利等条件,是这座城市与纺织结缘的优势所在。

工厂最初名为“德华缫丝厂”,是青岛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纺织厂,从此高高耸立的烟囱成为胶州湾工业化进程中醒目的标志。工厂生产的各色产品,全部返销欧洲市场,尤其是蚕丝,被专家视为全世界最好的蚕丝,也是继“丝绸之路”之后,欧洲人对中国纺织品的深度认识,更使得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名扬海外。

“纺织的历史,见证了青岛的历史”,王雷馆长如是说。

日德战争在青岛爆发,熄灭了德华缫丝厂的灯光,黑暗笼罩着整座城市。而后,日本侵略者组建起庞大的纺织大军,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不能长久占居青岛,但可以抢占工商业资本,成为海外的掠夺窗口。于是,日资纺织工厂大肆圈地,1917年,占地七万多平方米的青岛内外棉纱厂在四方海岸路开机,刺激了日本投资者们的掘金热情。大康纱厂、富士纱厂、钟渊纱厂、隆兴纱厂、宝来纱厂,以及丰田、上海、同兴等,相继竣工投产,九大纱厂沿胶济铁路线一字排开。彼时,日资纱厂资本占到青岛全市工业资本总数的90%,在华北居首位。

而民族工业则在夹缝中求生,周氏家族创办的华新纱厂(后来的国棉九厂),“以一抵九”,争得一席之地,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民族企业。

同时,青岛纺织工人用不屈和抗争,面对侵略和压迫,发出了吼声,他们以产业工人的主体身份登上青岛工人运动的舞台。而不甘落后的民族工业,犹如一缕火苗,愈烧愈旺,最终与纺织工人一起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踏进青岛纺织博物馆历史馆,一张张旧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见证了民族工业从形单影只,到风起云涌的过程。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沈鸿烈执行“焦土抗战”政策,炸毁九家日本纱厂,熊熊大伙燃烧了三天三夜。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立即恢复重建纱厂,以达到掠夺中国资源“以战养战”的目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2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是青岛纺织历史上的第一个官方管理机构。青岛解放后,纺织工业更是大踏步发展,涌现了郝建秀这样的杰出代表,她的“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被国家纺织工业部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是青岛纺织的骄傲,她也同“上青天”“母亲工业”一样成为青岛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作为纺织工人世家子弟,王雷馆长对青岛纺织谷的感情是深厚的。1935年,他的外公在同兴纱厂做工,因为驾驶技术好,成为厂长司机,是同兴纱厂的第一批工人;他的母亲16岁时,通过招工,成为了纱厂的纺织女工;到了王雷这一代,他一路陪伴国棉八厂,直到2008年,“外公是国棉八厂前身的开厂元老,我是国棉八厂最后的工人”,他笑着说,一家三代见证了一座纺织厂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

逛谷里 

老厂房中,升腾起新活力

采访过程中,王雷馆长的电话一直在响,全是预约讲解的团队,“周六又有预约的,这样我又不能休息了。博物馆就是我的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到壮大,现在还在为纺织工业做贡献,挖掘纺织文化。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是的,当年厂没了,王雷留了下来。

因为他接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参与组建青岛纺织博物馆。从2009年博物馆在天幕城建成,到2017年移地再建,王雷全程参与,“馆里大部分的展品是我收集过来的”,看着馆里的老照片和展品,他十分感慨,十多年来,付出有遗憾也有骄傲。遗憾的是征集的物品不够。比如没能将国棉六厂停产时的机器设备抢救出来,也没能把躲过焦土抗战的同兴纱厂厂牌留住。当然,也有骄傲,作为纺织世家,能够为纺织工业做贡献,能够从15岁参加工作,到近期即将退休都在纺织岗位上,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2014年,人们欣喜地发现,这片旧址已经成为了集旅游、科普等于一身的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在纺织遗址上建立的主题博物馆。2018年12月,这座天然的工业博物馆被国家工信部列入“国家工业遗产”。资料显示,包豪斯车间建于1934年,原来是日商上海纱厂,后来是国棉五厂的主体车间,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是由单坡屋面钢架锯齿形建筑和双坡砖木结构房屋组合而成的包豪斯风格的工业厂房,是近代工业发展的生产的地标性建筑。

2.3万平方米的锯齿形建筑为北向垂直开窗,内由195根“工字形”钢柱支撑,周边配有动力、空调系统和维修、职工生活的配套空间。在建筑内,保留了一部分上排风主风道和地下下排风风沟,上下相互贯通,是世界近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智慧结晶。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保留完好的滑道防火门、湿式报警阀、蒸汽阀门等大量工业1.0时代的真实印记和近百年历史的纺织生产设备。

“包豪斯建筑的价值非常大,前段时间吉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参观,他们就站在厂房的大厅里,光听我讲解厂房布局就听了一个多小时”,王雷馆长说。

已经多次走进纺织博物馆,重温纺织的历史脉络,亲眼看到了那一台台退役的棉纱机,结束光荣的使命,在馆内迎接游客赞赏的目光,这一切,都凝结着几代纺织人充满酸甜苦辣的记忆。

走出博物馆,外面依旧是纺织的世界。博物馆门口的大物件,是1937年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的布匹打包机,重达12吨,至今保存完好,如此体量的大块头打包机,目前国内仅剩一台。

一踏入纺织谷门口,就可以看到高大的水塔,这也是纺织谷的标志性建筑,水塔始建于1934年,20多米的身高非常显眼,曾经,它以俯视的角度温柔地目送纺织工人来来往往,它也曾兢兢业业地为工厂和工人输送水源。如今,它的身上早已爬满了爬墙虎,在不同的季节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似乎在向游客展示青岛纺织的绚烂颜色。

水塔附近,枝繁叶茂的,是1925年周学熙、周志俊父子手植的金桂树,寓意华新纱厂荣华富贵、兴旺发达。它承载着周氏父子的寄托,也托起了民族纺织业的希望。纱厂不再,金桂留存,每年十月,香飘满园,沁人心脾,它与附近的有刺枸骨树、百年老桑树、山桃树、垂丝海棠等古木一起,把青岛百年的纺织文明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上……

“華秀1902”的雕塑,是纺织谷主打的时尚品牌,立足国内首家动线纺织博物馆,深耕工业旅游、研学教育、时尚会展、影视拍摄、文化艺术、休闲体验等业态,先后举办高端主题时尚活动数百场,被认定为中国纺织上青天文化传播基地、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等,更是首批“青岛城市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穿越时光长廊,走入国棉大道。

不同年份的厂房,如一道道岁月的褶皱,裹挟着时代发展的印记。两侧,都是改造后的特色文艺小店、咖啡馆,墙壁上布满了爬墙虎,在春季即将发出嫩芽,用绿色重新粉刷斑驳的旧痕。

一路走,一路逛,国棉四厂家具店内,散发着松木的香味;国棉五厂百货店内,老板娘正忙着招呼客人,已经开了六年,眼见着顾客从少到多,她的店面也越来越大。蹦床公园、精酿啤酒、秀场长廊、手工体验,无不为这片厂区增添着活力与时尚。大黄蜂高大的身躯,俯视游人。老墙上的喷绘涂鸦,写满了青春的宣言,这些另类的艺术品,与老厂房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是跨越时空的相遇和对话。

连续两天探访,总能找到不同的惊艳角落,园区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述,讲述那已经远去的纺织往事,讲述深藏在纺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眷恋与荣光。毕竟,青岛纺织,是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典型缩影,更是老一辈青岛人最抹不去的荣耀。

再传承 

打造展馆,编织“美”传递美

“就像每一幅画都会有一个故事一样,我相信纺织谷是离天上的纺织女工妈妈最近的地方,我在这里办藏品展览,妈妈一定看得见。”一位纺织女工的儿子,曾在1902美术馆的展览上,动情地说。

他叫栾少湖,将自己珍藏的俄罗斯风景油画作品,交给1902美术馆展览,就是出于对青岛纺织谷的热爱,对纺织的感情。偌大的美术馆,包豪斯建筑里,苏联与俄罗斯老中青三代名家创作于上世纪40、50年代至2022年的风景油画艺术作品二百余幅,正在展出。中午的阳光洒入大厅,光线柔和。

1902美术馆筹建于2019年,成为了青岛当代艺术的一张新名片。总监纪坤于去年9月份从北京798来到青岛,担负起美术馆规划开发的重任。“这栋建筑当年是纺织厂的库房,后面是车间,保留下来经过规划和开发,成为纺织谷的艺术中心”,这里蕴含着城市的情怀和艺术的理念。

纺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艺术融合,形成了一座展示美的场馆。美术馆与纺织有关,4年来,先后展出了钱币收藏、古物收藏等纺织系统的老领导、老前辈和纺织工人收藏的珍品;但不限于纺织,“艺术不是为纺织服务的,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举办的展览风格不统一,有一些书画展、拍卖展、当代艺术展、风景油画展等,这些展览的目的,是社会美育的培养,我们要让大众参与进来,让大家有一个空间去表达和传承”。

对于社会美育,纪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为大众服务的,不仅仅是为艺术家服务的,艺术可以让从事者汲取能量,而美术馆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通过开办好的公益展览,影响更多的人”。目前,美术馆会举办一些研讨会和研学活动,亲子活动,把孩子领进美术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美术馆将进行新的尝试,将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展览中,“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艺术,但可以辅助艺术,没有学过画画没关系,可以描述一段文字,画出自己想要的画作,这是我们画展的全新探索”,纪坤说。

潮流创新,与传统文化结合,也是青岛新地标一致的发展方向。

作为网红打卡地已多年,纺织谷有了新的方向,“打造文化一直是我们走的路,但现在我们正在变化,不但是网红打卡地,正在朝着城市工业新地标的方向迈进。这里不仅是市民时尚生活体验中心,还是区域性时尚文旅基地,游客东面可以到崂山区,南面到八大关,到北面纺织谷来”。谈及未来,他说,“纺织谷远的目标是国际时尚产业园,时尚是基于纺织服装产业,是产业孵化平台”。

研学,是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在进行的工作。

王雷馆长说,纺织博物馆是对建筑、对纺织文化的传承,要展现100多年的文化脉络、城市化进程。同时,青岛的纺织仅代表青岛的城市文化,无法代表中国,继2017年成立上青天工业联盟后,把上青天纺织基地落在了这里。今年3月20日,“上青天”文化馆开展,正是中国纺织传承的标志。作为中国纺织“上青天”文化传播基地,纺织谷是青岛百年纺织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全国纺织工业文化的交流圣地。

“现在住在青岛的年轻人,不管外地人还是青岛土著,不管以什么方式在青岛生活、工作,都要为这个城市的进程建设出一份力。我们要热爱这个城市,先要了解青岛的历史,而青岛的历史贯穿在纺织的历史中,对青岛城市化进程建设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纺织是青岛经济发展的脊骨,也是青岛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底蕴,要知道,纺织最鼎盛的时候一手挺起了青岛的经济,达到了青岛经济的75.9%。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纺织的本和根”。

每每忆起当年,纺织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都有浓浓的深情,“母亲工业”四个大字,重如泰山,深深扎根于纺织人的心中。

原创作品,禁止转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