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丨ai“复活”奶奶,无关伦理但关乎法律-凯发k8官方旗舰厅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科技的发展总是在创造“奇迹”。比如,近日有年轻人“复活”了自己去世不久的奶奶,并与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这一事件虽然有些“诡异”,但在ai换脸技术已经面世将近十年的今天,再有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实现人的虚拟“再现”似乎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只是,如何对待技术的发展,则值得引发人们深度思考。
毕竟我们这代人已经深度介入互联网有二十余年。这些年中,每个人都在网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沉淀,依据大数据技术,基于交互大模型的存在,经过深度学习与调教,“复活”出一个“人”来,并与现实中的人在某种话语情景中进行一些“回应”与“交互”,这并不困难。说到底,这种行为仅仅是一种“虚拟仿真”而已,所谓“互动”也仅是一种经过高速运算之后的“例行回复”,这跟机器人与人下围棋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虚拟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面对这种行为无须感到惊悚,也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毕竟,这些被“复活”的人,并没有实现自我进化,也没有产生自我意识,就是一种模拟而已。如果愿意,可以给这些数据加以任何的形象。所以,如果作为一种私人行为,做出此种“创举”,可能最多只是关乎技术的伦理问题,甚至连伦理都算不上。
但是,如果这种技术被深度应用到社会中,却是值得思索的事情。比如,现在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模仿领导发短信、打电话借钱等诈骗行为。随着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及公众反诈意识的提高,骗子得逞的几率似乎不高。但是,如果从“猜猜我是谁”进化到“聊聊我是谁”“看看我是谁”呢?如果犯罪分子也开始使用这项技术,那才是一种真正的灾难降临。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判断跟你网上沟通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一个被ai技术创造出来的“人”。
“复活”关乎伦理,而“复制”则关乎法律。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警惕的。任何技术都有其双面存在,遇到一些突破和发展,无须过分惊恐。但是应该去思考如何引导其走向正途。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