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丨防止舆论误解是一种工作能力-凯发k8官方旗舰厅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舆论是公众之论。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中,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引发热议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只有产生议论才有人关注,才会有人去深入讨论这些政策,产生预期的效果。但是,这些议论却不能让有关部门陷入工作的被动。否则,效果就打了折扣。因此,让公共政策产生好的舆论效果,形成正向效应,是一项重要舆论素养。
最近,关于生育问题的新闻颇受关注,但引发的舆情,则有些不同。比如,前些日子济南市印发《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涉及医保、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比如,“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等更是引人关注。作为一项旨在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公众看到新闻之后,非常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及为什么。
但是,有些地方出台的政策则被频频误读,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议论,以至于不得不去做出解释。同样是有关生育的政策,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一公布,就引发了热评,其间夹杂着很多错误的解读。比如,有人担心这项政策的出台,是不是在鼓励“未婚先孕”,会不会引发“道德滑坡”?会不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
事实上,如同四川卫健委事后的解释一样,这项政策的出台仅仅是为了保护那些“未婚先孕”人群的权益。这本来是一件既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又能体现社会包容度的好事,但却没有产生好的舆论。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中没有做好舆情研判,从而没能做到政策“专业性”与公众理解“大众化”的有效统一。
为了表达的严谨,一些文件会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但是,有些专业术语却不容易让公众理解。所以,在政策制定,甚至信息发布过程就要提前做好舆情研判和应对,以免产生舆论误解。比如,很多人并不了解“生育登记”的意义,就需要在政策发布时利用专业媒体或者政务新媒体,有针对性地提炼要点,配发相关新闻评论,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否则,不仅会有人产生“误读”,更会有网络自媒体为了流量,做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论,产生不良的效果。
有些时候,一些舆论上的被动,不是公众想多了、想歪了,而是对网络的舆论生成缺乏了解。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