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明媚的,也是容易晒伤的,更是各大厂商卖力推销防晒品的时节。到底该怎么在钱包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呢?
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些常见的误区,帮助大家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防晒品。
1. 某某人群不需要防晒
这种说法特别常见,比如男人不需要防晒、孕妇不需要防晒、皮肤黑的人不需要防晒、婴儿不需要防晒,等等。究其原因,是对紫外线有误解。
防晒防得是紫外线,更准确地说,防的是中波紫外线(uvb)和长波紫外线(uva)。
中波紫外线穿透力差,一般只能到达表皮基底层,但是能量强,倘若剂量足够,可以直接伤害细胞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引起细胞损伤乃至皮肤癌变;长波紫外线穿透力强,可以穿过表皮、直达真皮浅层,不过能量小,只能通过产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质,间接伤害皮肤,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加速皮肤衰老。
在伤害皮肤这件事上,紫外线是彻底的,也是一视同仁的。不管是谁,只要接受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就有可能出现日晒伤、光老化,乃至皮肤癌。[1]
研究表明,正确运用防晒品,可以显著减少皮肤癌发病率[2]。所以,防晒不分人群,不论男女老幼。
不过婴儿,特殊一些。防晒品上市之前,需要做毒理测试;而这些测试,通常以成年人为主要对象。加上婴儿皮肤娇嫩,使用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副作用,比如皮疹。因此,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该以物理防晒为主,避免阳光直射是第一原则。即使不得不出门,也应该挑选日晒不强的时间、细心挑选衣物、使用遮阳伞。
2. spf越高越好
根据原理,可以把防晒成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紫外线遮蔽剂,一类是紫外线吸收剂。前者,好比科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防护罩,可以把紫外线挡在皮肤之外;后者,则像很多军事演习里出现的诱导弹,牺牲自己,把紫外线拦截下来。[3]
随着技术的发展,两类防晒成分都不断增多,该怎么评价一款防晒品的效果呢?
有两个指标。一个是spf,一个pa。
spf对应的是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可以引起红斑,而红斑的出现,与中波紫外线的剂量有关。假如,裸露皮肤接受a剂量的中波紫外线后出现红斑,涂抹某款防晒品后,出现红斑需要的紫外线剂量变成了b,那么,b/a,就是这款防晒品的spf值。
pa对应的是长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可以导致皮肤变黑。pa的测量与spf类似,只不过把“最小红斑量”改成了“最小持续性黑变量”,其结果,同样是一个比值。[4]
所以,spf当然是高一点好,但不是高了就好。一方面,要注意pa值,能同时阻挡中波和长波紫外线的防晒品,才可以为皮肤提供全方位的防护;另一方面,spf关注的是紫外线照射剂量,而不是时间,要学会根据日照情况,灵活选用。
3. 只要涂了防晒剂,就不用担心晒黑
还要看是怎么涂的。
每平方厘米的皮肤涂抹2毫克防晒品,是最佳剂量,多了稍嫌浪费,少了则不足以保护皮肤。有研究显示,其实多数人使用的剂量都不达标,实际获得的防护力,可能只有产品标识的20~50%。[5]也就是说,你买了个spf30的防晒剂,如果涂得太少,实际效果可能只有spf6……
所以,要舍得用,要涂抹均匀,不放过任何一寸裸露的皮肤——要牢记,spf和pa都是根据紫外线剂量计算的,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必须根据紫外线强度适当补涂。
4. 长期使用防晒剂会导致维生素d和钙缺乏
理论上是这样。
人体可以在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把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反过来说,如果长期使用防晒品,把中波紫外线挡在外面,人体不就没办法合成维生素d、进而缺钙吗?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多次大规模调查显示,使用防晒剂,不会影响维生素d的水平。[6]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正常的饮食,可以提供足量的维生素d,供人体使用;第二,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正确、足量运用防晒品……[2]
5. 口服防晒剂可以代替外用防晒剂
这个事儿有点复杂。
前面我们提到,有两类防晒成分,一类像防护罩,一类像诱导弹。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物质,也能为皮肤提供保护。这些物质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罗卜素,火爆“朋友圈”的白绒水龙骨(polypodium leucotomos,pl)提取物等等。
它们的原理是相似的,都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损伤。换句话说,这些物质好比是飞机上的机师,通过快速修复,使飞机正常飞行。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首先,修复应该是最后一步,论防护,能量罩应该第一位的;其次,这些物质虽然显示出了一定的防晒能力,但是,防晒效果不明确、不突出,有些研究认为口服它们对防晒的意义不大,[7]有些则认为,通过提升剂量,或许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好消息是,这些物质并没有什么毒性,多一个研究方向,总是好的。具体怎么选择,就看诸位读者了。
[编辑: 焦琳]
相关专题:
市北科普